Wednesday, December 06, 2006

Bravo!

程翔問題,讓我真正的想起,自已作為一個香港市民,對這件事的確不大關心,就像扮演香港市民的同學們。

貧窮問題,拿著紙仔想寫人們點解貧窮,想不到,因為覺得有太多太複雜的原因,所以就寫「太多太複雜的原因」。然後發現可以是沒有答案的(至少在工作坊的演出內不太找到)。

論壇劇場,有分。其實之前傾的時候(其實參與度不高,實在抱歉)就想,同學們會怎樣面對這個問題。因為自已覺得在爸媽開了門後親子關系一定玩完,當我想若果我父母真的擅自闖入。然後又暗地裡擔心會否有什麼突發的觀演者會讓這齣戲做不下去(幸好沒有發生)。

這台戲真的上演時又讓我有些驚訝。

1. 覺得有觀演者動之以情,真的代入了角色,以至他所想做的協調和解政策失敗,發起爛來。你說,在戲內也是這樣,對著現實世界的衰仔衰女包們又怎能好好溝通(自已也試過做這些角色,在現實中)?所以想起來父母(間中的)忍讓真的有些窩心。自已不是父母,卻也明白父母也是需要尊嚴的。驚訝這台戲證明了這點。
論壇劇場就是要讓觀演者帶這些經驗回去至少思考嘛。

2. 在第二幕父子衝突時那個觀演媽媽夾在父子中間盡力說「睇唔到,睇唔到」時雖然真的好笑,但覺得異常現實。媽媽真的盡了她的力,但一方的忍讓是真的不足夠。火頭起了,要熄就難。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在表演外看著這一幕就深切的感受到。也沒想到人一急又真的沒辦法的時候,任何明知/看來愚昧的方法也得出場了。有時看了新聞報導內三日唔埋來一次的家庭糾紛,有些情節可笑得很,但大家也是逼於無奈才出那些下下策,能怪誰?(以後看到可能不會覺得他們處理得傻,還真的要明白體諒)

3. 認真地覺得演出的數位同學演技精彩。面對著觀演者各式對答,還可以入戲地切身處地代入角色思考然後作出反應。有印象的是第二幕媽媽說兒子鎖了門就是想我們不開門,可能有些事不想我們知。父親說,你說的對,一定有秘密,然後去開門。厲害(還記得媽媽的無奈樣子)。我想一齣劇可以引發討論也至少是因為演出的質素(所以又為後來的討論興奮)。

後來有同學說這齣劇到了最後也沒真正解決(可能到了那地步,下火,然後認低威已經是最好的方法)。然後又有同學說,論壇劇場並不適合傾一些較為個人的問題,因為人際關系是慢慢建立個個不同的,每人也有太多自已的經驗,所以不會有結論。同意,但也覺得自已在整個個程中看到了不少平日不會想的事,就是那種大家花一點點時間就會了解但又真的不會想不願意想。這是一個作為起步的個程。而又相信作為一個起步,這次的劇場算是成功了吧(不知算否,哈)。

其實在得出這個劇本前,大家曾經想過用網上交友作為一個題目,大概是該不該給資料網友,應否出來見面,應否跟佢去邊去邊。但後來想到,若果觀演者加入,然後死都唔比資料,死都唔應承出去,台戲就會斷。然後又想,這些問題的答案又其實直接了當地是唔好,唔比,大家都知道。所以又可能因不夠可能性而不好玩。後來老師告訴我們要想一些「不能令觀演者逃離的情況」。若果觀演者不給資料,那還是可以讓問題發生。那劇目就變成「不理網友的後遺證」一類問題。

在設計整個劇場時覺得這是一個RPG game,只是這些situation是每一個人都明白,每一個人都接觸過的,每一個人都會有感受的。所以這個遊戲能激發別人對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件的敏感度提高,然後反思。

蠻滿足的其實這一課。

呀,最後一課了。也玩了所有同學的工作坊。想簡單的說說覺得戲劇用作教通識的可行性。無疑如老師在最後最後所說,我們所做的工作坊都印證了這些方法是某程度上可行的。但前提是大家都是一群(算是)習慣了使用/理解/欣賞戲劇的人,而且都是成人,都是有心來上這些課的。所以工作坊的進行沒有混亂沒有問題。做定鏡呀轉換文字為戲劇重組戲劇呀,有點出第一招就知你下一步想點,然後合作的感覺。

自已不是老師,在上這課之前會想,用戲劇教學生係咪真係學到野,點評分(真係咁諗),會好白痴等問題。當然,上了課後覺得這些方法都意義深刻且有它們的用處。這是跟傳統的一個權威式人物教授而其他接收的明顯不同。就當老師已經準備了這樣去教,但學生的程度又或是他們對上課的理解/對新教學法的接受程度也已經是一個大問題(先別說學校呀政府呀等)。好像有一段路要走呢。

不過,倒也想看看有一天這些現在看起來古怪唔知做乜的教學法可以全面被接受和使用時,學生會有什麼變化。

至少,學校應該會更有趣,學術可能會離開悶蛋,不掛勾。

又至少,這個Liberal Education Through Drama就證明了這點嘛。堂堂都好笑好玩。過了一個愉快的學期(不要計在後面的功課吧)!很好!

(一月一定要去看Playback,由十一月講到而家)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尾三

(一) 一個聽不到一個看不到的人領導一個已有的劇目,再加上一個跟據稿做的劇,變成四個不同的版本。說真的在完成以後也不太明白背後的動機。聽過帶領同學們說的才明白到這是關於媒體,真相,資料流傳。可能因為覺得工作坊的跟同學所說的情況不同。在現實的情況大家也可以想到是大家也是選擇性的著重或刪除又甚至改掉原先的一個「真相」。而在工作坊裡則是由一些被逼看不到事實全部的人說出一個新的「真相」,所以變得理所當然,跟人們以訛傳訛加鹽加乘又有動機上的不同(雖然結果一樣,又其實現實中知少少就亂砌亂做的人多的是)。所以想沒有做出來的下半部工作坊以訛傳訛可能較能讓大家明白「沒有真正的真相」又或是討論「真相是什麼」(是否想這樣? 又其實最後的真相討論刷出了火花)。若果討論題目是媒體,真相,資料流傳,而又有些小時間的話,可能小些人一組,故事再短些,然後做多幾個round,即由一個故事開始,然後衍生另一個故事,然後繼續下去,這樣效果應該很明顯(不過現在也很厲害,尤其是新聞稿那個演釋)。又或是限制每組的表演方式而令最終表演有所不同?(但想不到怎樣達到)。不過作為看到整個個程的人,覺得很是過癮。而不能聽的同學又真的會想知「真相」。
很難追求嘛這東西。

(二) 印象中大家的香港都是一些負面的東西。跟那些八十年代的激昂理想音韻產生強烈對比嘛。作了詩叫了囂畫了畫分了組討了論作了歌,成功的得到一個現代香港的概括面貌。只要秩序良好又投入又習慣這種學習方法,其實一個鐘真係真係好洗好用(不過大前題多重就是了)。

覺得活動過後的討論真的很重要,引導整個討論,因為工作坊本身可以有多於一個伸延主題。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溝溝埋埋

大家拋一些東西出來,一舊二舊唔同砌法唔同擺法已經好多玩法。再要越溝越多越溝越大型,加加埋埋有好多可能性。
談的題目是全球化,想起來好像別有用心,因為又是由個體去到一個整體。不過這裡沒有flattening,只有mix and match。
這樣子溝下去,應該有排玩。
想起上一課玩的基本綜合性劇場,其實跟這次的工作坊性質相近,只是上一次的是每人拋出來的東西在不停轉化,撈成一件大東西。而這次的工作坊則是每人拋出來的東西都不停地重覆使用,只要求重新堆砌鋪排。
若果再把上一課的作詩呀畫工仔呀混進這次的玩法,那組合應該會是玩足成個星期那種。
想著想著,覺得在這個課程學到的方法都可以用在教學(通識)上,但總覺得是只能作為討論的開端(特別是這兩課的工作坊),是否因為工作坊本身的設計應該更深入,還是被「學生應該要在過程中吸收正確的概念」所致?
不知道。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是一課藝術課

遲來了,做了一隻烏蠅。
後來據了解,就是一個雜不甩式工作坊,由畫到字到詩到最後的演釋。我想這大概是一個一團人一起投入意見創意然後再不斷將其伸延變化的習作。所以最終那個演釋其實是千出萬水變呀變茜呀茜痾出來的吧。
做了這麼多課的工作坊,覺得雖然次次新款(當然戲劇原素從未離開),但也有一個大概的方向。著重合作,著重學生自已發掘,表現自已(用藝術方式) ,老師設計的是遊戲,不是一些鎖定的教材,學生參與度高,不是呆坐聆聽記筆記者。
這些遊戲可能代表著一些新師生關系吧。
至少現在每一課都是在玩遊戲,跟同學們的互動也較多,所以感覺不錯。

到了最後,當四幅作品掛起來的時候,就想起這裡是藝術廊,應境到呀。
它們可是我們痾出來的。
這一課像一課藝術課。
其實這裡每一課也可以視作藝術課。
但想著想著,又不知道這個綜合藝術工作坊可以怎樣運用在教通識課上。若果由一些很通識的題目開始,在建立這些作品時想必能歸納一些大家對這些題目的看法,但最終的作品能否成為一些繼續用落去的教材? 這些作品能否對之後的課堂有什麼用處? 其實這些作品是否重要的東西(在學習這些課題上)?

想不明白。

Monday, November 06, 2006

寫得不太清楚

一到達課室就是要做一個來堅的論壇劇場。問題成因影響解決放法。臨尾做了阿媽阿仔的劇。老師將劇力加深,製造阿媽與阿仔的衝突。發覺太被報紙本身限制。報級是切入點,為了達至討論的目的,我們編製故事,是那種電視劇會出現的情節,讓人心想或大罵有冇搞錯。就是這個有冇搞錯,又因為這些情境大家都在現實中會碰上,所以會推動觀眾們出招,親自改變劇裡的情節,然後改變現實生活。

的確很像電視劇。那些要略帶離譜的情節。忽然想,電視劇內那些梁到痺而個個知大但又大把人睇又大把人鬧的情節,可能都是critical point呢。剛剛看了一集肥田。若果我是肥田,就會點點點對許志安,又點點點之後咁咁咁。RPG就滿足了人代入別人的慾望。寫下寫下唔知自已寫咩。下一段。

我想論壇劇場內的慾望跟RPG不同。RPG是要去創造一個角色。而論壇劇場就則重改變事情,人物本身是一些很typical很typical的stereotype。他們做的事都是那些stereotype的典型(我想特別是由媒體表達出來的那些形象) ,而又是很負面的那些。論壇劇場可能就是去改變這些stereotype,從而改變這些既有事件的結局。

唔知自已打乜呀今次。倒是課堂具體了呢,一課比一課。希望明天可以準時到。

Friday, October 27, 2006

Dan先生說教育就是要帶來改革

遺憾地遲了一小時才入席,只聽了後半部。沒聽前因,但後果就讓人鼓舞。當地人為了紀念一些不公的事,學生為了表達一些他們的想法,製造一些可見的東西用作紀念,用作給其他人後人知道發生過一件這樣的事。這些製成品代表了他們的聲音,代表了他們對這些事情的注重,也代表了他們的力量(想起之前有藝術家組織在鐘樓面前表演哀悼鐘樓) 。更重要的是讓我真的真的真的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要改變(Dan Baron Cohen先生也在講話時說過) !

以前總會唔多唔少提及第日想做乜,又總有一兩個人說想要教書,然後又一定有人說教書很辛苦,要做好多野又會教到個人好悶(也有人提出暑假有假放和多錢) 。當時完全沒想過自已要以教書為職業,因為不太有興趣。然後後來有機會教一些小小課程(半課外活動式的),當學生們肯學肯玩就很高興,覺得他們在那方面認識多了。

是一些改變。

以前就覺得教書就是教識晒學生該範疇內的一些知識,又或是提升他們的興趣,就是了。卻真的沒想過背後教育真的要改變人。又若果由這個基本方向,教育本身就不應是只是代表中英數常識(想講埋社科健)歷史地理而可能是一些可以讓人學習多方面東西的一樣野。正如Dan先生在最後一部分說學生們在製作那些磁磚畫後學到什麼,學生答的答案個個不同,信任勇氣藝術創作大膽嘗試。相對起那些中英數化學生物,可能這些「虛無」,「不正規」的課程更有意義。

另外,同學說他任教的老師「仍在」擔心通識科assessment的問題。也記得Dan先生說叫學生做good work會有壓力,沒有這個條件時就反而自由發揮做得好。無疑學生家長學校和制度本身都在著重assessment和grading,assessment和grading不需要的東西他們也不(太)需要(也難怪補習天皇們可以變成一堆名星然後賣頭版廣告)。有次跟朋友談話,大家都剛畢業。回想起來,書都唔洗讀咁多,都幫唔到做野。可能教育的改革就是先要改變人們對教育和學習的看法,但這又跟教育制度有關,因為人們都是由這個教育制度整出來的,救命。

今次上課後覺得好像充滿教育前境的希望(同組同學都說)。其實成日上堂都有這些感覺。雖然跟現實的距離(好像)有些遠(可能做教師的感覺更甚),但一切改革就是從灌輸和討論開始嘛。

這樣想會好點。

Sunday, October 22, 2006

一些印象

做的表演,他們確實地把平凡的故事快速地消化戲劇化演了出來,厲害。老師說講故事的人才能感受到演員望著自已的那種威力。那種自已看著別人眼中的/該件事上的自已的感覺,。畢竟自已看自已和別人看自已不會一樣。也是一個自我反照的機會吧。

報紙那個習作確切地讓大家反思問題。站在不同人的觀點,故事當然不一樣,所帶出的信息也就不同(想起聯合九三和世貿中心) 。大家做的時候,都在想怎把那六種角色套入報導。到了要用在教學的時候,每一個環節設定也是精心計算,達到教學的目的。而這些又要靠精準的設題和引導技巧來做到。這個習作本身也是老師們的設計。引導我們若果真的要用這些技巧在教一些通識課題時該要留意什麼吧。

同組同學在傾談間說,覺得這個Liberal Education Through Drama的課程都只能用在個人成長與人際關系的環節上。可能之前數課做的練習都跟個人有關,說說自已的故事,演釋別人的一些生活事,與個人成長及人際關系是一個絕配。我想其實只要演釋的故事不同,用在任何一個題目也是可行的,只要小心鋪排。就像今課做的報紙習作,那個甚麼也不是的小孩故事用途廣泛嘛。

每一課的演出越來越有鋪排越來越多細節越來越精密。聞說論壇劇場一做做三日,我們現在十四課每課三小時,四十二個鐘,兩天左右,我們也在走向論壇劇場嘛。